
前年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LB)紐約洋基隊偉大的球星Derek Jeter,雖然已不如過去能攻善守,仍是穩定得到上場機會,風光的巡迴各球場後退休;今年的美國職籃(NBA)賽場,洛杉磯湖人的當家球星Kobe Bryant實力雖然已經不如以往,但是仍然場場先發上陣,持續成為鎂光燈的焦點。擁有中華職棒史上多項打擊紀錄(中華職棒全壘打、打點、得分、安打王),肯定是臺灣職業棒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的張泰山,日前卻被統一獅球團「簡訊」通知必須轉任教練。在張泰山還想繼續球員生涯的情況下,這位中華職棒的全壘打王為了完成難能可貴的生涯300轟紀錄,不得不選擇黯然離隊。
「薪」酸誰人知?張泰山坎坷的職業生涯
以下就來談談中華職棒關於勞資雙方的爭議點:
1. 自由球員(Free Agent)制度的缺陷
2. 球員工會(Players Association)太過薄弱
中華職棒球員工會雖然早在1995年即成立,但在球團幾乎擁有決定球員生存條件的所有權力的關係之下,一直以來都沒有太多球員願意投身工會,作為對抗資方的領頭代表。代表資方的球團對於工會的瞭解其實也並不足夠,在2010年更傳出球員葉君璋是因為籌組球員工會並擔任理事長,才被興農牛球團解約,而且「默契封殺」他加盟其他球隊。另外極其巧合的是,工會理事郭勇志和監事曾華偉也在2009年球季中相繼被讓渡,同樣沒有球隊願意吸收這兩位仍在生涯高峰的選手。
直至近年,旅美回流潮帶回來嶄新的棒球概念,讓自由球員制度終於能夠順利的發展。由理事長胡金龍推動自由球員制度的改善,為雙林向球團爭取先前遭受不當扣薪的補償,也在國際賽代表球員向棒球協會爭取合理而且應該的福利。然而,球員工會的發展仍太過薄弱,目前還沒辦法對球團展生足夠的制衡力量,影響力不足的情況下,球員的權利自然難以受到合理的保障。
3. 球員經紀人制度不夠成熟
相對於美日韓職棒經紀人制度的蓬勃發展,臺灣的職業棒球球員大多還是停留在草創時代的「自己和球團談薪」,或者「委託家人談薪」。這樣身為弱勢勞方的球員在爭取薪資福利的角力上,非常容易因為專業上的資訊不對等而趨於嚴重劣勢。缺乏經紀公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球員除了在薪資談判上容易吃虧,平時在球員的行銷包裝、媒體公關、甚至是和球團爭取福利的層面,都極度容易遭受剝削和苛刻。
完整的經紀人制度,對於健康的職業運動生態是必要的。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年輕球員將自己的合約委由專業的經紀公司處理。舉例來說,在今年季中選秀會後的談約期,就可以看見許多新進球員,包含林子崴、王柏融、林承飛等選手的第一份合約都是由經紀人經手處理。幾位較資深的職棒球星,如林智勝、高國輝、林益全等人,在今年的合約年也都委由經紀公司和球團進行談判,而非由球員首當其衝,在不對等的情況下的直接而且尷尬的面對球團。
4. 待提升的低落職棒薪資水準
我們總是在國際賽期待球員打敗宿敵韓國、勝過強敵日本,在輸球後大聲喊著「好想贏韓國」,卻沒有發現台灣職業棒球的薪資水準遠遠落後鄰國日韓,更不用說年薪動輒上億的美國職棒大聯盟了。中華職棒的薪資水準過低一向不是新聞,但我們到底和日韓相差多少呢?
日本職棒在2015年一二軍球員通算,平均年薪近3811萬日元,換算台幣每年一位選手可賺進約972萬元。韓國職棒2015年平均年薪約1億3千萬韓元,換算台幣每年一位選手的薪資為約350萬上下。反觀中華職棒就算扣除掉薪資較低的二軍,連一軍的平均年薪都只落在新台幣170萬元上下。倘若加上二軍球員不透明的資薪作為平均,整體數字更可能只有在120萬上下。這個數字僅有韓國職棒的三分之一,甚至和日本職棒甚至相差近7倍之多。
5. 只有四支球隊過小的職棒規模
熟習棒球的球迷們都知道,依照臺灣棒球的發展,中華職棒目前只有四支球隊的確是太少的。今年在球季結束過後,由於各球團在季中簽下不少年輕選手,而有了大規模的釋出和讓渡。四隊合計竟然釋出了30位選手,幾乎可以組成一支一軍球隊。釋出名單中不乏今年仍在一軍有不錯表現的許銘傑、陳冠任,曾經備受矚目的曾琮萱、林彥峰、增菘瑋、耿伯軒、吳明旭等人,還有和張泰山一同打下興農王朝的一代名將-陽建福。而保有聯盟中繼紀錄的統一獅高建三,以及老將陳俊輝也在這波釋出潮後因為球隊安排轉任教練。
四支球隊對於現在的中華職棒絕對不是件好事,但是要如何吸引企業投入職棒,催生職棒的第五隊和第六隊,不只是棒壇人士應該積極爭取,更是所有關心臺灣棒球的棒球迷必須一同關注的課題。